香港盒宝典资料大全

媒体之声

媒体之声

    中国建材报:不可忽视的建材系统高校宣传——建材报人办报经历追忆之二

    日期:2010-03-22来源:张颂甲 浏览量:

    2003年春夏之交,由我主持的中国建材记协常委会在广东佛山召开,会务由陶城报社负责安排。报社社长张永利、副刊部主任杨晓明等朋友热情接待,3天会议开得很成功。会议期间,当我了解到陶城报每期发行两大张,经常增刊到四大张,全是彩色印刷,发行量达到N万份时,不禁为之一惊。这张报纸仅以陶瓷工业为主要宣传内容,发行却覆盖全国,居然有如此大的印数,真是个奇迹。张社长毫无保留地向我介绍了他们扩大发行的经验。
      
    张社长说,报社的读者需要培育。他们深入细致地调查了含有陶瓷专业的全国工科大学,向每个专修陶瓷专业课程的学生赠送一份陶城报,以培育学生阅读陶城报的兴趣。几年下来,学生对报纸产生了感情,毕业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必然会通过公费或自费订阅报纸。现在,多数陶瓷厂的厂长都是当年的大学生,一个大厂订阅几百份、几十份报纸的为数不少。如此年复一年,循环往复,报纸的订数就稳定下来了。张社长笑着说,这叫做“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听罢他的一席话,我十分佩服他们的远见和智慧。
      
    建材报和陶城报比较起来,覆盖的层面显然要大得多,宣传范围也广得多。当时国家建材局直属的高等院校就有武工大等五所之多,各地工业大学不少也设有建材方面的系科,所以对建材高等教育的宣传有着广阔的平台,着手培育建材报的读者进而扩大建材报的发行量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可惜,由于我见事迟,对此重视不够,整天忙于埋头办报,迟迟未动,以致坐失良机。后来每思及此,便感到十分歉疚。
      
    回忆我到建材报之初,林汉雄局长就告诉我建材行业是一个大行业,它包含的内容很多,报社要学会用弹钢琴的方法,有意识地陆续点题。他特别提到,自第六个五年计划起,国家建材局每年对教育投入的资金都保持在全部事业费的50%以上,这是个不小的数字。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武汉工业大学争取到1亿元专项建设资金,当时这更是一笔很大的款项,使武汉市各高校羡慕不已。为此,对武工大要做些报道。为表示重视,我将建材报武汉记者站设在武工大内,但对建材高校的整体情况并不甚了了。
      
    我事后了解到,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建材主管的教育部门既缺又少,全国只有两所直属中等技术专科学院,即淄博建材中技校和沈阳中技校,就是这两所学校也培养了不少人才。有一次在中南海,我见到先任国家科委主任后任国务委员的宋健同志,他告诉我,他就是从淄博中技校毕业的。1958年的“大跃进”中,中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国家建材主管部门开始创建高等学校,在原沈阳建材学校和沈阳建筑机械学校基础上,建立了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又调集上海同济大学和北京水泥工业研究院的著名教授和专家在北京成立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和北京硅酸盐工学院,同时将上海建材学校升格为上海建材学院。
      
    在1966年开始的“文革”期间,建材高等院校和全国高校一样受到很大破坏。“文革”结束后,国家建材主管部门首先恢复原有的建材院校:原北京建工学院从湖南农村搬迁到武汉市,与那里的一所建筑工程学校合并成立了武汉建材工业学院;将淄博建材中技校升格为山东建材工业学院,校址由淄博市迁到济南市;将四川建材工业学校升格为四川建材工业学院,校址由重庆迁到绵阳市;同时将上海建材学校升格为上海建材工学院。1984年又将洛阳建材工业学校由中专升为大专,定名为洛阳建材工业专科学校。至此,经过近10年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建材主管部门已有五所直属的高等院校和一批中专学校,还有不少技工学校。1985年召开了全国建材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国家建材局提出分级办校的方针,即大专院校由国家建材主管部门领导和管理,中专学校由省、市、自治区建材管理部门领导和管理,技工学校由各企业自行领导和管理。
      
    我后来还了解到,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家建材局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有用人才,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请进来、走出去”,实行开门办学。如武汉建材工业学院经历了从北京到湖南再到武汉这样的搬迁过程,教师流失很多。怎么办?陶景飏副院长请来水泥专家冯修吉教授到学院任教。冯教授曾到德国留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到湖北黄石华新水泥厂任化验室主任,又出任中国建材研究院水泥热工室主任。像这样一位兼具教育、生产和科研经验于一身的专家,“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农村。当陶院长请冯教授来院时,曾受到“极左”思潮的阻挠。经陶院长极力保举,才把专家请进来,由于冯先生受聘,同时在社会上广聘有专长的人才进院任教,通过这种“请进来”的办法,为建材院校开辟了一条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捷径。
      
    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各建材院校开始选派教师出国深造。由于有个别人员滞留国外未归,有的学校一度对这种“走出去”的做法产生疑虑。1989年,国家建材局提出了“继续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各院校除大胆选派出国人员外,还选派一部分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去研修深造,收效也很好。这种“走出去”的办法,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创造实验条件,开展科研活动。如武汉建材学院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了计算机试验室和理化实验室,还用贷款在国外培训科研人才,均取得成果。后来,该院又争取到国家科技基金,建立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国家实验室。通过科研条件的建立和科研人员的培养,武汉建材学院的科研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其中有多项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不少成果已转化为产业,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科技产业园,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增加学科,扩大规模,改制成综合性工科高校。从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各建材高校尽力创造条件,逐步增加院系学科,向多学科办学方向发展。武汉建材学院就逐步改制成综合性工业大学,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四川建材学院扩大了工业学科,改名为西南工学院。学校扩大规模,更改学制,不仅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十分有利于扩招学生。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下,各建材高等院校都开展了制定教学大纲、审订教科书和组织教学交流等工作。通过主管部门和各院校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显著,武工大光荣地成为国家重点高等院校。
      
    各地建材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为国家培养出大量人才,他们都已成为建材行业的中坚力量,目前,许多人已担当起重要职务,正在为实现祖国的新型工业化而努力奋斗。
      
    如上所述,这些题材都是建材报的报道内容,可惜,由于我们安排不周,领导不力,都未作报道。那时,建材报对建材教育的报道可以用三个字概括:“晚、稀、少”。而且这种状况一直没有改变。特别是许多院校的领导(如武工大陶校长、山东建材学院林院长)曾多次邀请我去他们那里“参观指导”,我因才疏学浅,对教育工作不熟悉,有些胆怯,迟迟未能成行。我除了在1987年随林汉雄局长去了一趟四川绵阳建材工业学院外,直到1993年,盛情难却,才先后去了武工大和山东建材学院。谈不上“指导”,我除了参观两校的教学设备和观摩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去了食堂和宿舍,看望了部分同学,希望他们不仅在学校,将来到工作岗位后,要一如既往地阅读、关心建材报。
      
    在我检讨没有搞好建材教育报道的时候,我也曾略尽绵薄,为武工大做过一件事:从1993年开始,由校长袁润章领导策划,出版《英才荟萃》系列丛书,以讴歌该校培养出来的战斗在建材战线以及相关行业中不同岗位创业者的风采,这是件大好事。1996年暮春,作为丛书之三的一本名为《凤鸣朝阳》的专集即将出版了,学校将书稿送我,要我为该书作序。情不可却,我以《颂奉献扬精神激斗志》为题,写了一篇序言。该书于当年底正式出版发行。
      
    在参加了佛山会议后,受到陶城报的启发,为培育、发展建材报的读者群,扩大建材报的发行量,我和报社领导班子研究后决定在武工大和山东建材学院试行了一种半订阅半赠阅的办法,即学校订报只需付50%的订报费,其余由报社补贴。初步试行就取得了成果。记得2005年仅山东院订报数就增加了近百份。实行这个办法后,建材高校的发行量虽有所增加,但学校的报道未能如影随形地跟上去,这个情况长期未能改变,致使报纸在学校的发行又有了回落。
      
    这里需要补叙一笔的是,当初工业部门办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经济是按条(部门)、块(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产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20世纪末,高等教育已改为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办。国家建材局在其本身被撤销的过程中,已将所属院校全部移交给国家教育部或地方政府。改制后,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本部与武汉汽车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合并,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武工大北京研究生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山东建材工业学院与济南联合大学合并为香港盒宝典资料大全。上海建材工业学院并入同济大学。西南工学院改名为西南科技大学。洛阳建材专科学校尚未改名,也交由地方管理了。

    虽然国家建材局已撤销,建材高等院校已不再由建材部门主管,我以为,中国建材报作为一张全国唯一的建材行业报,仍应时刻关心和加强有关建材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凡从事水泥、玻璃、陶瓷、非金属矿以及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学科专业学习的大专生、研究生、博士生等,他们对国家的建材事业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是关心的,这不仅关乎他们所热爱的切身事业,也是他们学有所用和求职的首选部门。他们通过每天出版的建材报,便可以一览无遗地了解全国的有关情况,他们理所当然地爱看这张报纸,如果增加了建材高校的报道,对这张报纸他们会更加关注的。从长远看,建材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是未来各建材企事业部门的领导和骨干,他们将更好地为中国建材业做大做强、屹立于世界工业之林而努力奋斗。他们既是未来建材业的希望,也是办好建材报的柱石力量,更是建材报的读者群。为此,我们不可忽视建材高等教育的宣传报道。由于隶属关系的变化,宣传会遇到一些困难,但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与各有关高校的联系,把这方面的报道搞上去。这是我今天的一点认识,虽然已太迟,仍要提出来,供研究参考。【作者】:张颂甲


    《中国建材报》2010年3月20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