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校党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抓好学校学习实践活动,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高校办学观,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学校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和自觉行动,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精心谋划安排,认真组织实施,注重突出实践特色。
我校紧紧抓住科学发展上水平这个核心问题,进一步理清学校科学发展思路,完善学校科学发展规划,明确学校科学发展战略,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改革教育教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解决与培养合格人才不相适应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
我校今年的招生方案以稳定招生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强化生源质量、实施分流培养为指导思想,将实行四个第一次:第一次停止招收专科学生;第一次按大类招生;第一次在本科层次招收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第一次在外省招收体育及艺术生。这四个首次将更好地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新方案应适当增加双语课程,重点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合理压缩学时,加大自主学习的空间。学校的基础课改革方案不但没削弱反而更加强了基础课教学,这次的改革方向是学校对教学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后,结合多年的课程开设经验确定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将更加科学、灵活、合理,也更适应专业学习的需要。同时,新方案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还出台了“人才培养十大质量工程”。一是学分制改革与完善,建立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自主创新课程”五大课程模块。二是专业结构调整与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实现“十一五”本科专业建设的“7315”目标,即到“十一五”末,全校本科专业总数达到70个,建设校级品牌与特色专业30个左右,省级品牌与特色专业10个左右,国家级品牌与特色专业5个左右。三是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课程体系的创新,按照“实基础、重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学科大类为基础平台,建立专业群;以专业为基础平台,建立灵活的专业方向,形成“学科—专业—专业方向”枢轴,达到“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个性发展”的目的。四是课程建设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十一五”本科课程建设的“3125”目标,即到“十一五”末,全校课程门数达到3000门以上,校级精品课程达到10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达到20门左右,国家级精品课程达到5门左右。五是教学团队与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分期分批建设校级教学团队100个、优秀教学团队30个,争取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实现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零的突破,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教学团队。六是教学研究与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十一五”期间,实现教学成果“3个1”目标,即学校争取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个教学单位争取有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每个专业至少有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七是实践教学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继续完善“一体化、全过程、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八是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做到“两个确保”,即确保教学业务、教学差旅、体育维持、教学仪器设备修理等四项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0%,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及教学基本建设的需要;做到“两个增长”,即切实保证生均教学经费逐年增长,教学经费在学校教育事业经费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长。加强教学图书资料及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九是教学管理与教学文化建设,逐步凝练具有特色的教学“亮点”;建设一个适应教学的物质文化的场所,一个制度文化的环境,一个精神文化的家园。十是教学技术支持平台建设与网络教育资源开发,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进行教学,鼓励教师设计、开发、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继续开展“优秀教学课件”建设与评比活动,建设50门具有知识产权的示范性教学课件,做到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师站起来,画面动起来,效果好起来”。
我校一系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生命线、教学是中心工作的理念,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撰稿:刘珂珂
编审:高志刚